舒娴
山西文学博物馆,一个环境优雅、历史厚重、人文深广的文学殿堂。2024年11月5日,临近立冬,暖阳如春,早上九点,我随娄烦县作家协会的老师们来到山西文学的摇篮,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南华门东四条的山西文学博物馆。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位于南华门四条15号“赵树理旧居”,旧居坐北朝南,青堂瓦舍,砖木建筑,属于一处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民居。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也是太原市保持原生态的文化名人故居之一。赵树理先生于1965年2月从北京搬至此地写作、生活。一直到1970年赵树理先生去世,赵树理在此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
西房、东房分别是他和儿女们的住所及他写作的书房,南房则是厨房与客房。院子里立着赵树理坐北朝南坐着的铜像。栩栩如生、气轩昂然。西厢房有赵树理各个时期的作品。毛主席评价赵树理是“人民的作家”,当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茅盾、周扬、陈荒煤等对赵树理都高度赞扬。赵树理的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变迁》《三里湾》等。赵树理于1957年回到山西老家,长期深入农村生活。1964年回到自己热爱的山西文联工作。赵树理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民艺术家和语言大师。在赵树理旧居参观,使我进一步了解到,赵树理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站在现实的立场,以大众的情怀,一心为农民写作。赵树理的小说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真正做到了作品出自生活当中。赵树理是迄今为止书写中国农民最为成功的作家,同时也是近代的大文豪。
山西文学博物馆由两部分组成,赵树理旧居和阎氏故居。
紧跟讲解员步伐,我们来到阎氏故居。它是一座规模宏大,兼具中西风格的两进四合院。听讲解员介绍,1956年成为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所在地,后随“西李马胡孙”(西戎、李束为、马峰、胡正、孙谦)文坛“五战友”入驻南化门这里,便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的办公地点。省作协搬走后,2022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把这座楼改成山西文学博物馆。
步入文学博物馆,沿着文学先辈们走过的足迹,感觉耳目一新,文学宝库沁人心脾。被这些鲜活的作品吸引,不知不觉融入当中。讲解员绘声绘色讲得津津有味,作协的各位老师们也是全神贯注地倾听。各个老师不时提一些不懂的问题,气氛活跃,每一个展厅,讲解员老师都讲得详细认真。各个展厅有各个展厅的特点。在第八展厅,我再次看到了“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的作品,还有以赵树理为旗手,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为主将的山药蛋派的作品。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村里隔三岔五演电影。60后、70后是看着赵树理的电影,看着赵树理的小说,听着赵树理的故事长大的,至今记忆犹新。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改编的电影最具有代表性,马烽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家喻户晓。放电影的人来到我们村,晚上一村的人围着幕布目不转睛地看电影。当然,那时我不懂“山药蛋派”是什么,只知道电影有趣、好看,能看懂。用老百姓的话说,跟咱村的人生活得一模一样,和咱们家过得一模一样的日子。
从讲解员的讲解中,我知道了山西文学刊物发展经历了《山西文艺》《火花》《汾水》阶段,一直到现在的《山西文学》。跟着讲解员来到第十一展厅,看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娄烦县峰岭底村的高君宇。同行的娄烦作协老师们眼前一亮,激动地滔滔不绝议论着,都露出欣喜自豪的表情,为娄烦出了这个伟人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为他离开得早,感到深深地惋惜。“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高君宇为拯救祖国和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的早期领导人、理论家高君宇被组织派回山西老家创建党团组织。1919年8月,高君宇回太原创办《平民周刊》,成为山西第一个传播新文化、启蒙新思想的刊物,刊物影响了大批进步青年。《平民周刊》也可以说是山西最早的文学刊物。
参观结束后,我们从东院走到西院合影留念,西院的桔子树上挂满金黄的桔子,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似乎向参观的老师们招手致意。
文学是历史的记忆,是岁月的痕迹。文学是情感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火花。山西文学博物馆承载着山西文学辉煌的历史,展示出三晋文学事业拼搏发展的巨大成就。
这次参观学习,让我大开眼界。我真正感悟到: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写出反映新时代特点、体现人民心声的好作品。
山西文学博物馆,是我们文学爱好者学习的百花园,是我们向往的文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