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桃
《西游记》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写到,唐僧师徒四众在打死蝎子精后继续西行,一路无词,又早是天中时节,但见那:
熏风时送野兰香,濯雨才晴新竹凉。
艾叶满山无客采,蒲花盈涧自争芳。
海榴娇艳游蜂喜,溪柳陰浓黄雀狂。
长路那能包角黍,龙舟应吊汨罗江。
“龙舟应吊汨罗江”。“天中时节”就是指端午节,是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主题全国性节日。但各地端午怎么过,则需要结合各地的风物特产,因地制宜。《西游记》是以娄烦为中心的黄土高原为背景的,这段过端午的描写,正与娄烦及周边晋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符。
“艾叶满山无客采,蒲花盈涧自争芳”。娄烦端午节前后,正是各种植物幼苗生长旺盛,生命活力表现最强烈的时候,一些茎、叶可入药的植物,这时药性也最好,所以端午的采集活动也十分广泛。早晨,太阳还未出山,不论男女老少,但凡有空、能出去活动的人都要出去采集。周洪山下,汾河岸边,到处都是采集者的身影。采集的内容主要是艾叶、蒲草和柳枝。
艾草遍布娄烦全境,长在地势较高的山坡山梁熟地周围的地棱地畔。蒲草长在水渠小河两岸的湿阴地里。
艾不仅香气浓烈,而且全草可入药,有温经、祛湿、散寒、消炎等作用。端午的艾,药性最好,据说能顶麝香用。群众挽回艾来插在门上、耳朵上,用艾香驱邪气和防蚊子等毒虫咬。也有人晾干存放一部分准备药用。大部分人家是搓成艾葽子,头疼感冒用艾火炙一炙,更多是夏天用来熏蚊子。
“溪柳陰浓黄雀狂”。娄烦群众端午折柳枝,插在头上或门楣上,据说可辟邪驱疫,防止“鬼”的骚扰侵害。此俗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柳枝柳叶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对人们防止疾病感染、祛病解毒有一定的作用。柳枝清新的香味也有助于辟邪、驱虫等。
挽艾和折柳枝也有禁忌,挽艾不过河,柳枝不到坟地折。
黄花蒿,娄烦方言叫臭蒿、臭蒗荡子。这种草香味独特而浓烈,长在农家院里、街旁。一到端午早晨,孩子们还在被窝里,母亲们就把臭蒗荡子嫩叶揪回来往孩子们身上狠擦一气,为避邪和防蚊虫咬。臭蒿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用的就是这种草。
有些勤谨细致的人,端午采集专门要爬山。从山脚到山顶,碰上什么草挽什么草,挽回来熬成膏,叫百草膏,能治疮疾。所以俗话说:“端午的草都是药。”
蛤蟆利湿消肿。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蛤蟆主治“邪气,破癥坚血,臃肿阴疮”“主百邪鬼魅,涂臃肿及热结肿。”过去农村懂医道的人,端午早晨要到小溪和河边逮蛤蟆。把蛤蟆逮回来制成香墨子。用干净毛笔蘸香墨子,围患处画一圆圈,中间写一“散”字,可治愈疽肿。明明是初夏听取蛙声一片的时候,可不知怎的,蛤蟆一到端午早晨就躲起来了,很难找到。这就给娄烦留下一句歇后语:五月端午的蛤蟆——圪躲圪躲就过去了。
“长路那能包角黍”。“包角黍”就是用软米包的粽子。欧阳修《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槐绿阴初合,榴繁艳欲然。翠筒传角黍,喜节庆年年。”娄烦及其所在的北方地区,包粽子是用黍米,即黍子推出的软米包的。娄烦盛产黍子,用黍子推出的米叫软米做馏米和包粽子,就是娄烦端午的节日食品。娄烦软米质量好。特别是娄烦东南部杜交曲镇的软米,色泽金黄,又软又稴,香味浓郁。用娄烦软米做的糕、馒头、馏米、粽子,从古至今一直是省城太原的畅销食品。
娄烦群众不论做馏米还是包粽子,都要先泏(kū枯,浸的意思)米,即把软米泡在开水里泏四五天,待它发酵冒出气泡发出酸味后再做。未做以前就有一种酸甜的香味四处飘溢。做馏米粥时加入红枣、红糖或白糖,用盆子在锅里燉。如果在盆底放一层新鲜苇叶,更使馏米粥有一股清新的香味。包粽子则加入红枣、红糖或白糖,用芦苇叶包住,用马莲叶绑住在锅里煮。芦苇叶和马莲叶都是清热下火的中草药,为药食同源的特色食品。
古人防病治病的方法,看似原始简单,实则行之有效,是劳动人民千百年实践经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