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成
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没有现实中的生活原型?他的老家究竟在什么地方?在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有一座花果山,花果山东侧的山脚下有一个大圣堂村,无论是文献记载、历史遗存,还是传说故事,都和《西游记》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2005年6月,文化部在大圣堂村竖立了一幢华表状的标志碑,碑的上部清晰地刻着“西游故事厥萌於斯,花果悟空迹址在兹”16个大字,对这里是《西游记》故事发祥地和孙大圣故里给予认可。
据史料记载: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杨广看准楼烦(今娄烦)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了一处行宫。盛唐时,楼烦一直是为皇帝饲养军马的“监牧地”,曾有“楼烦骏马甲天下”的美称。《旧唐书》载:“龙纪元年置宪州于楼烦监。”《新唐书》载:“宪州下本楼烦监牧。”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被迫将他封为“御马监”的“弼马温”,专管养马。如果回到现实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是“御马监”的地方,无疑就是娄烦了。
在大圣堂村背后的花果山和与大圣堂村隔河相望的潘家庄村,至今保存有铸于明弘治八年(1495)和明弘治十一年(1498)的两口庙钟,钟上除有唐僧师徒四人拉着白龙马西天取经的浮雕像外,在钟文中还有“大圣堂村”“大圣”“齐天”的字样。说明在距今500多年前的明代弘治年间,就有了“大圣堂”这个村名,而那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还没有出生。在花果山上,还有一座娄烦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果山猴王庙”,庙门左侧的石壁上嵌有“重修清凉寺碑记”石碑,碑记落款刻碑时间为大明正德己巳年(1509),碑文中有“古记南乡花果山历年纪久”的字样。
大圣堂村当地流传的传说,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大圣堂村原先叫“高老庄”,村里人都姓高,附近潘家庄的人都姓孙,以种植蟠桃为生。高老庄有一位姑娘嫁到了潘家庄,生了个儿子取名孙大庆。孙大庆从小不但很能吃,而且很有力气。盖房子时,他一个人就能把几十个人才能举起来的大木梁举到房顶上。孙大庆自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考中了武秀才,本想继续考武举人,但因官场腐败,屡试不第,因而对官府怀恨在心。恰逢连年干旱,他就率领饥民在花果山上举起义旗,反抗官府。当时的花果山,气候温和,森林茂密,栖息着许多猴子。孙大庆训练了许多“猴兵”,官兵来剿灭义军时,“猴兵”与义军紧密配合,以敏捷、凶猛的战术屡屡击败官兵,因此孙大庆被人们称为“美猴王”。后来,孙大庆接受招安,被封为“楼烦监牧使”,负责为朝廷饲养军马。由于上司经常向孙大庆索要良马占为私有,孙大庆愤而辞官,上花果山的清凉寺出家当了和尚,师父为其赐法号“悟空”,因为他姓孙,人们就叫他“孙悟空”。唐太宗李世民派唐玄奘去西天取经时,担心他孤身一人,无人相伴,就下诏花果山清凉寺的悟空法师牵了楼烦监牧地的一匹良马随玄奘而去。自此,孙大庆便成了大名鼎鼎的“孙大圣”“孙行者”。他的外祖父高姓家族为有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外孙而骄傲,便在村里建起了一座“大圣堂”庙宇。从此,高老庄就改名为“大圣堂”。
鲁迅先生说过:“人物模特没有专门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经过几百年长期积累虚构而成的艺术形象,他的生活原型和发祥地也不会只有一个,而是由多个地方、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综合塑造而成的。大圣堂村的大圣原型,只不过是构成依据较多、可信度较高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