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化·生活总第642期 >2025-01-13编印

腊八
刊发日期:2025-01-1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张贵桃

blob.png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又称腊八,是佛教节日。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道日,佛寺常于该日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娄烦过腊八,除吃腊八粥外,还要打冬亮(娄烦方言,指冰)和喂树。

腊八打冬亮是为了纪念王祥的。王祥是西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曾在晋朝为官。元朝有个叫郭居敬的人,写了一篇文章《二十四孝》,文中列举了古代二十四位孝子孝敬父母的事迹,其中有王祥卧冰取鲤的故事。传说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王祥很不好,但王祥不以为意。有一次继母病中想吃鱼肉,当时正值十冬腊月,河面冰封,何处去找鱼呢?孝顺的王祥在腊八这一天,到附近的河上解衣卧冰,想用自己的体温把冰层融化为继母捉鱼。王祥的行动感动了天地,冰层竟自动裂开,跳出两条鲤鱼。于是作者慨叹道:“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王祥卧冰的故事发生在今山东省临沂市白沙埠镇孝友村,该村村前有条小河叫孝河,即因王祥在此河卧冰而得名。此河冬季结冰,但有一处泉水上涌,水面从不结冰,传说因王祥卧冰孝感天地所致。

王祥卧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符合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为了纪念王祥,每到腊月初七下午和腊月初八早上,娄烦农村的孩子们就到附近小河和泉水等结冰的地方去打冬亮,把冬亮打回来放在水瓮里。腊八早上的软米粥就是用打回来的冰做的,因为粥里的红豆要提前煮一煮,就给娄烦留下一句俗话:“消冬亮煮豆子”,引申为磨洋工的意思。也有的人家把冬亮放在阴凉处保存起来,据说这一天的冬亮吃上有祛咳的功效。历久不衰的民俗活动,像接力棒一样,使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腊八早晨天还未亮,家庭主妇们就把腊八粥闷在锅里了。待天刚亮就把一家人叫起来,先不急着吃饭,而是安排孩子们去喂杏树。如果一家有两个孩子,则由一个孩子端着粥,另一个孩子拿着斧头,走到院子里的杏树底下,拿斧头的孩子先举起斧头在杏树根部砍两斧头,边砍边说:“把这茇杏树砍了吧,连杏儿也不结,要它做甚哩?”端粥的孩子急忙制止道:“别砍啦,喂上它一点儿,明年就会好好结的。”说着把粥抹在砍下的痕迹上一点儿。喂完杏树后,孩子们还常常折一枝花蕾较多的树枝,拿回去插在水瓶水罐里,正好到春节前后杏花就开了,孩子们提前把春姑娘迎进了家里。

喂杏树的风俗得以流传,是因为杏树生命力强,不用修剪,耐旱,产量稳定,是娄烦栽种最普遍的水果树种。喂树时有孩子的人家一定要叫孩子参加,既是对孩子进行热爱树木、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也寄托着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果实累累的美好愿景。

有的人家没有小孩,或院里没有杏树,喂树也是一定要进行的,则由大人端着粥到院子里,随便什么树上给抹上一点,一家人才开始吃饭。杜交曲一带河川枣树多,自然就是喂枣树了。娄烦群众爱植树,也有许多植树的习俗,如清明植树,坟地植树等。喂树风俗,表现了娄烦群众对树的热爱,体现了自发而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